兴国故城考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兴国镇,县城中心坐落的千年古刹兴国寺,在县内外知名度都比较高。历史上,秦安曾出现过一座兴国城,却鲜为人知。据《秦安县军事志》记载:兴国故城在县东北,与略阳相近,后汉初平略阳氐族首领阿...
对于手艺人,一向是心怀敬畏的,好像任何东西一经他们的手,就让人顿生訇然中开般的诧然。以前的手艺人身上没什么匠气,更多的是看得见的行走光阴。
记忆最深的手艺人是擀毡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突然间自己家里来了五六个男人,给他们腾出一间屋子,几天之后就把我们家草房里堆放的几袋羊毛变成了几张长方形的羊毛毡。
(倒醋的)
擀毡人来我家的时候,我正是什么也看不懂的年纪,自然是几乎什么也记不住,但很清晰地记得那些人中间有个很帅的大哥哥,他跟我姐姐年纪相仿。那时,我不到五岁,但有了平生第一个梦想:以后要做个擀毡人。不过,一定要跟着那个长得很帅的大哥哥去擀毡才行。
在我记下来的所有手艺人中,有补锅的。
(补锅的)
八零后还没长大的时候,还是个锅碗瓢盆破了也不会轻易扔掉的年代。那时,只要远远地听见“补锅了,补锅了”的吆喝声,村里的大人小孩就会沸腾起来了。尤其是孩子,像过年要穿新衣服了,像镇里的戏上台了要去看戏了,也像要结伴看邻居家引来的新媳妇去了,一个个火急火燎。
那些来村里补过锅碗瓢盆人,虽然补一个锅挣不了几个钱,但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埋首把手中的破锅烂碗补得妥妥帖帖。一边补,一边跟旁边的女人说说笑笑,把女人逗得前仰后合。
十几年、二十几年后,锅碗破了再也没有人放着早晚等人来补了,而补锅的手艺人,好像先于村民的意识改变之前就已经消失了。于是,村里那个八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家的锅破了,她隔三差五就念叨:“咋还不来么?”一天天过去了,老太太还在念叨着,但补锅的手艺人却始终未曾出现。
还有街头理发师。
(街头理发师)
摊位是露天的,去理发的人几乎都是男人,他们或在脸盆里随便洗几下,或洗都不洗,干脆让理发师傅喷点水就剪。
以前理发,理发师大多只用一把剪刀、一个梳子和剃头刀就行。后来有了手动“推子”,理发比以前快了很多,也好看了很多。再后来又有了电动“推子”,找个可以插电的地方,理起发来比手动推子不知快了多少倍呢。
毕竟,街头理发太粗糙了,粗糙到成了南来北往行人眼中一道公然的风景线,所以,在街头露天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有裁缝这一手艺人。
(老裁缝)
市场经济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一个村庄定是自成一体的。比如,无论大小一定会有至少一座磨坊、一个裁缝、一个医生、几个木匠,没面了有地方磨面,买了布有人做成衣服,病了有人看,修房子时能找到匠人。自己村里实在找不到这些人,就到其他村里去叫。
当然,除了磨面和看病外,像做衣服和盖房子,那时的村民自己几乎全能干!一个女人,架起缝纫机就可以做简单的衣服——没缝纫机,纯手工也行的。
用家里的缝纫机做出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有棱有角,穿在身上,虽没有买回来的美观合身,但因有着爱的温度,故穿在身上总是冬暖夏凉:人在光阴里,被爱浸染得欢天喜地。
最伟大的手艺人当属妈妈,最美的手工品当属妈妈做的布鞋。
(妈妈牌布鞋)
这个世上,如果说有哪样东西最接近童年、最能让我们感知到妈妈的爱,那一定是一双布鞋。
儿时每逢过年,大年三十下午对联一贴,鞭炮一放,就表示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们一定要穿上新衣服才行。新衣服中,妈妈做的布鞋一定不能少,最好穿出去人见人夸才好。
现在做布鞋的人越来越少了。一来是买来的鞋既方便又美观,二是女人们大多常年在外,没工夫或心思做双布鞋;就算做了,穿着也土里土气地,夹杂在缭乱的长短靴中好像第一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连妈妈做的布鞋都消失了,还能剩下什么呢?当然有剩下来的,那就是:母爱,永存。
可是,在某个人生某个特定的阶段,最美的手工品也许不是妈妈做的布鞋,而是一件手织毛衣。
(织毛衣)
织毛衣时,“签子”在年轻女子或妇女手上像进行着一场轻快的圆舞曲,看得人眼花缭乱。
织件毛衣,或者织条围巾或手套吧,实在不行就只织个护腕也行,反正,让他拿在手里懂得自己的一份情意就好。他爱不爱?当然爱!织的毛衣或围巾或手套好不好?不一定,也许很难看呢。可是,只要是她亲手织的,他就会爱到心坎里去,就会穿戴在身上招摇过市。
除了擀毡、补锅、裁缝、做布鞋、织毛衣等,还有很多其他的手艺人,可没等我们记住,他们就消失不见了。
(从未打过照面的老石匠)
是啊,就连村庄都在消失,村庄里的手艺人怎么可能还会留着!
不过,至今还能想起那些在我人生中出现过的所有手艺人,每每梦回童年,就会想起那个很帅的擀毡的大哥哥,还有那些补锅的男人,还有坐在缝纫机旁做给我们做新衣服的亲人面孔,以及冬天的热炕上给心爱的人织毛衣的青春时光……
从有手艺人的岁月中有走来,或多或少能看懂一件手工品背后的光阴:是享受,是成全,更是对生活和人生不由分说的挚爱。
其他生活场景欣赏:
(晒太阳)
(划 拳)
(喝罐罐茶)
(看灯影子)
(本期文字节选自王托弟散文《逝去的手艺人》——非完整版,插图为陈顺泰作品,图文均系原创。)
插图作者简介
陈顺泰,字弘苠,1979年生于通渭。自幼酷爱书画,受著名画家孙寿丁启蒙,曾先后毕业于天津神州美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后又得孔昭平、郭文涛、李秀峰等前辈指导,技艺渐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省分会会员,甘肃省收藏协会文房四宝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理事。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兴国镇,县城中心坐落的千年古刹兴国寺,在县内外知名度都比较高。历史上,秦安曾出现过一座兴国城,却鲜为人知。据《秦安县军事志》记载:兴国故城在县东北,与略阳相近,后汉初平略阳氐族首领阿...
以前,老实说,我并不是怎么喜欢看戏的,尤其是秦腔,一则因为它习惯于“吼”,唱腔太粗犷;二则因为它总是喜欢“哭”,剧情太悲愤。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剧情。何况,从小到大,我从露...
渭水溅花,黄河翻浪,承载华夏文明的秦岭西麓,以“天河注水”的神奇传说,用启肇文明的神采,孕育着中华大地最耀眼的伟绩,创八卦、致笙乐、设婚嫁、开礼仪……从此,黄河流域鲜亮的文明之花,在悠悠的渭水之滨在滔...
菊花落尽,松落寒霜,严冬遍野凄凉;深壑鸦旋,风冷枝枯,浓烟漫诉悲伤;人间一度,音容宛在月下;忠厚纯朴,善良谦和梓桑;今别朝晖夕阳,三生石上铭刻尊姓;懿德厚道承慈,奈何桥边启幡扬航;虽大雪无影却寒已彻骨...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朋友间一般会互祝“快乐”以示问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就越来越让人过得“堵心”了。何以见得?因为不能再“快乐”了,一“快乐”就好像成了“文盲”,一“快乐”就好像成了...
四海升平龙献瑞,九州昌盛岁迎新。龙年的春节即将到来,龙年的春晚即将上演,而每年的春晚又都是人们非常期待的时刻。再也没有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围在桌前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来得更惬意了。听,在“噼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注重吃喝,过年更是不例外。瞧,什么鸡鸭鱼肉,饺子汤圆;什么蒸煮煎烧,烩炖炸烤;什么冷热兼顾,荤素搭配;什么馋嘴鲜鱿,田蟹炖酒……人们除了在自己家里施展厨艺精心制作美食...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它始于古代的“门神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人民祝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美好载体,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包...
小时候,过年时我们赖以解嘴馋的零食不多,虽然不知什么时候市面上也有了葵花子、大碗豆和麻子等不多的“干果”,不过,因为价格比较贵,多了家里也买不起。因此,我们通常会炒一些玉米或者黄豆等“小豆豆”吃。但我...
小年是我国汉族、满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小年也叫“灶神节”、“祭灶节”、“小年节”、“扫房日”等。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