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故城考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兴国镇,县城中心坐落的千年古刹兴国寺,在县内外知名度都比较高。历史上,秦安曾出现过一座兴国城,却鲜为人知。据《秦安县军事志》记载:兴国故城在县东北,与略阳相近,后汉初平略阳氐族首领阿...
民国甘肃秦安《李氏家谱》序
秦邑成纪李氏,始自西汉李尚,尚为成纪令,遂家成纪,是为成纪李氏之源头。尚生广,广孙陵,后世皆不可知。偶得李氏家谱手抄本,乃知邑北乡为成纪李氏后裔聚居之地。秦安为成纪李氏望族,于是谱中得到佐证。
《李氏家谱》由源流、功德、地理、庭训、世系、母氏、宅里、坟墓、丧祭、嫁娶、列传、艺文等12部分组成,前有序,后有跋。每部分均以小引缘起,后列条目,记述严谨,文笔流畅。“源流”重点叙述了秦安李氏的由来、发展情况,兼及其他流派李氏的渊源;“功德”追记了汉“飞将军”李广、汉丞相李蔡等人的功绩;其余部分或记述民风习俗,或描绘山水地理,或简介人物事迹,或宣传伦理道德,展示了一幅清末民初秦安北乡的生活画卷。
民国甘肃秦安《李氏家谱》目录
修纂者李凤,字丹初,郭嘉镇槐树川人,清末庠生,光绪癸卯(1903)年乡试未举,系李氏第十九世孙,家谱于民国六年(1917年)告竣,内有民国七年之事,当是稍后略有增补。分上下两卷,2万余字。
家谱系手抄本,已成为孤本,能流传近百年,实属不易。翻阅家谱可知,此家谱系参考李氏旧谱写成,而李氏旧谱已失传,其内容多赖此谱得以保存至今,故显得尤为珍贵。它的发现,为研究李氏文化和秦安近代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民国甘肃秦安《李氏家谱》目录
2012年5月,由王广林担任总校注,李雁彬、陈新荣二同志担任校注,共查阅书籍200余册,对家谱进行抢救性挖掘,作了标点和校注。一是将原家谱上下两卷合为一册,仍为竖排。二是为了便于阅读,将原书繁体字和异体字一律改为简化字。三是对于原文明显错误之处直接修改,并加注释说明;对于有疑问的字,亦作注释;对于原文空缺之字,均用“□”代替。四是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皇帝年号左边划竖红,在书籍、篇章名左边划波浪线,注释的序号及出现的数字全部采用汉字。
《李氏家谱》的整理出版,属市内首次对家谱类古籍整理点校,在省内也属开创性的工作。中国书协原培训部教授段志华先生题写了书名,邑北乡李爱军等慷慨解囊,为家谱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2012年9月,县志办举行《李氏家谱注》发行仪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千乙,正县级干部、县政协原副主席李平正,秦安一中原高级教师李桂梓应邀出席会议,秦安李氏代表及县内学者30余人参加了发行仪式。
魏千乙说,一是手抄本《李氏家谱》是孤本,对其抢救挖掘、整理点校出版是秦安县文化界的的一大成果;二是《李氏家谱》因为记述详尽、有出处、有图例,对其整理出版,不仅对研究成纪李氏文化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更对今人新修、续修家谱提供了一个范本。
李桂梓从古籍点校整理的角度对《李氏家谱》的校注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成纪李氏文化在秦安源远流长,过去在这方面研究较少,要借《李氏家谱》出版之机,进一步重视李氏文化的研究、宣传,并将成纪南北李氏并重挖掘研究。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兴国镇,县城中心坐落的千年古刹兴国寺,在县内外知名度都比较高。历史上,秦安曾出现过一座兴国城,却鲜为人知。据《秦安县军事志》记载:兴国故城在县东北,与略阳相近,后汉初平略阳氐族首领阿...
以前,老实说,我并不是怎么喜欢看戏的,尤其是秦腔,一则因为它习惯于“吼”,唱腔太粗犷;二则因为它总是喜欢“哭”,剧情太悲愤。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剧情。何况,从小到大,我从露...
渭水溅花,黄河翻浪,承载华夏文明的秦岭西麓,以“天河注水”的神奇传说,用启肇文明的神采,孕育着中华大地最耀眼的伟绩,创八卦、致笙乐、设婚嫁、开礼仪……从此,黄河流域鲜亮的文明之花,在悠悠的渭水之滨在滔...
菊花落尽,松落寒霜,严冬遍野凄凉;深壑鸦旋,风冷枝枯,浓烟漫诉悲伤;人间一度,音容宛在月下;忠厚纯朴,善良谦和梓桑;今别朝晖夕阳,三生石上铭刻尊姓;懿德厚道承慈,奈何桥边启幡扬航;虽大雪无影却寒已彻骨...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朋友间一般会互祝“快乐”以示问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就越来越让人过得“堵心”了。何以见得?因为不能再“快乐”了,一“快乐”就好像成了“文盲”,一“快乐”就好像成了...
四海升平龙献瑞,九州昌盛岁迎新。龙年的春节即将到来,龙年的春晚即将上演,而每年的春晚又都是人们非常期待的时刻。再也没有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围在桌前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来得更惬意了。听,在“噼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注重吃喝,过年更是不例外。瞧,什么鸡鸭鱼肉,饺子汤圆;什么蒸煮煎烧,烩炖炸烤;什么冷热兼顾,荤素搭配;什么馋嘴鲜鱿,田蟹炖酒……人们除了在自己家里施展厨艺精心制作美食...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它始于古代的“门神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人民祝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美好载体,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包...
小时候,过年时我们赖以解嘴馋的零食不多,虽然不知什么时候市面上也有了葵花子、大碗豆和麻子等不多的“干果”,不过,因为价格比较贵,多了家里也买不起。因此,我们通常会炒一些玉米或者黄豆等“小豆豆”吃。但我...
小年是我国汉族、满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小年也叫“灶神节”、“祭灶节”、“小年节”、“扫房日”等。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