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兰/突然间,就想起了蚂蚱
突然间,就想起了蚂蚱
王新兰
沿着时光隧道回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时候,老家的田野里到处都有蚂蚱。走在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耳边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蚂蚱的鸣叫声,仿佛一曲曲美妙而别具一格的交响,在山山洼洼间飘荡......那声音忽近忽远,忽高忽低,捉摸不定。明明听见叫声近在咫尺,可仔细一听,似乎又很遥远。加之蚂蚱着一身“迷彩服”,和草木庄稼混为一体,很难辨认。它们用大自然的色彩做了自己的保护色——造物的神奇无处不在。
夏天跟随大人们下地,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翻山爬坡地捉蚂蚱,成了那时乡下孩子们的一种乐趣。蚂蚱说是多,可想捉到它们,其实并非易事。好不容易在一棵草上瞄准了一只:屏息,凝视,弓腰,屈膝,轻轻举起右臂,把手掌屈曲成半圆状......做好了一切准备,猛的向前一扑......当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把手指展开时,那虔诚慎重的样子,仿佛手心里攥着的,不是蚂蚱,而是一个什么圣物......不过,大多数时候都会扑空,要么,手里什么也没有,要么,就是一片被捏的面目全非的草叶儿......母亲到地里去干活,碰上运气好时,也会捉只蚂蚱回来。她从地边拔一把草,把蚂蚱放在草的中间,再用些草从外围缠绕,这样布下了“天罗地网”,蚂蚱们纵有翅膀,也难飞了!
“女孩儿,看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
当我从母亲手里接过那捧里面卷着蚂蚱的野草时,兴奋的就如同得到了什么稀世珍宝一般。
之后的工作就是编蚂蚱笼儿。先挑出粗细一致、长短相当的麦秆儿,放在水中浸泡至柔软;再找来一根直径约0.5厘米的竹竿儿,截成同样长短的两段,十字交叉;然后取麦秆儿从十字的交叉处开始一圈一圈的缠绕编织......不多功夫,一只上小下大、状如圆锥的蚂蚱笼子就编好了。其实,我光看别人编,自己从来没有编出过一个成品,万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编蚂蚱笼子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蚂蚱最爱吃的食物是瓠子(菜瓜)花儿,家家地里种着瓠子,那时,常常会看见从地里回来的人手中捧着一两朵喂蚂蚱的瓠子花儿。你把那嫩黄的花儿从笼子的缝隙里塞进去,就能听见蚂蚱咬食的“沙沙”声......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我的童年走远了,让位给了儿子。他是动物迷,尤喜欢蚂蚱。
那些年,每年的夏天,儿子都会养蚂蚱。
“妈妈,买蚂蚱去吧!”
“赶紧买蚂蚱去吧,妈妈!”
“妈妈,什么时候去买蚂蚱呀?”
......
瞧,他总是不停地催促着。
带着儿子进城,大老远就传来了蚂蚱的鸣叫声,卖蚂蚱的不需要吆喝,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就是最好的广告了。街道两旁全是从南山农村来的卖蚂蚱的人,他们身边摆放着一串串的蚂蚱笼子,每个笼子里都有一只不停鸣叫的蚂蚱。各种各样的笼子,形态各异的蚂蚱,成了夏日县城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要喳喳喳,还是一串铃?”来到卖蚂蚱的摊子前挑选蚂蚱时,主人总会这样问。开始的时候我不懂是怎么回事,后来才明白,原来,蚂蚱还有不同的品种,他们管叫声短而脆的叫“喳喳喳”,管叫声长而悠扬的叫“一串铃”。你听:
“喳喳喳喳喳.......”
“吱——”
慢慢的,儿子还学会了通过蚂蚱的体型和颜色辨别哪只是“喳喳喳”,哪只是“一串铃”,然后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挑选所需要的品种。
买回来的蚂蚱挂在阳台上,没有瓠子花儿吃,就喂苦菜叶,这蚂蚱挺能随遇而安,苦菜也照样吃的香,叫的依旧欢。听:
“喳喳喳喳喳......”
“吱——”
那时候,二中有个专门负责烧水的老人,姓王,我们都叫他王师,孩子们则都叫他王爷爷。王爷爷为人慈善和蔼,加上他有一双巧手,会做各种各样哄小孩子的玩意儿,因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他,都和他非常亲近。很多时候,都会看见一堆孩子围着他,争着嚷着让他给做自己喜欢的玩意儿。
记得王爷爷给我家儿子做的东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木头做的当时看过的武打片中人物常拿的刀剑之类的“武器”,一种则是蚂蚱笼子。王爷爷的蚂蚱笼子是用粗细不一的铁丝做的,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用麦秆做的。用麦秆做蚂蚱笼子虽然相对容易,做出来的样子也比较好看,但经风吹日晒后容易破裂,不能长久使用。而铁丝做的则经久耐用,避免了麦秆笼子的缺点。其实,孩子们也许根本不在乎东西的样子及功用,他们在乎的,是整天能围着王爷爷转,能拥有王爷爷给自己做的东西,并把此当做一种荣耀,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而已。
“看,青龙偃月刀,王爷爷做的!”
“看,蚂蚱笼子,王爷爷做的!”
……
每每从王爷爷那里得到一样东西,儿子都会如获至宝,兴奋地用稚嫩的话语向我们夸耀。
……
“女孩儿,看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
“妈妈,我要喳喳喳......哦......不......我要一串铃.......”
“喳喳喳喳喳——吱——”
而今,母亲已在蚂蚱鸣叫过的地方长眠多年,王爷爷也早已离世。我这个当年的“女孩儿”已人到中年,儿子的童年,也已走远。可这些声音却时时在耳畔回响,清晰如昨。
蓝写于2011年7月
我家阳台上到现在还挂着王爷爷当年给儿子做的两个蚂蚱笼子。岁月忽已远,山河还依旧。当年蚂蚱声,依稀在耳畔。
2022年12月补记
- 上一篇: 陆东江/我的秋天难入画
- 下一篇: 李润林/十月纪事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又是一年重阳节
秋风起,黄叶飘,又是一年重阳到。九九重阳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情深。它不仅仅是登高望远的美好时节,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让...
带疾赴职,犹以不告假为要
北宋吕蒙正于《寒窑赋》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嗟乎,天道无常,人生多舛。如吾近日,亦不幸罹感冒之疾,迄今已历一周矣。感冒何以致之?此问若问何以餐食,似显愚钝!然吾仍应之曰:无他因,皆因一...
又是一年采椒时
一又是一年采椒时,又是一年劳作季。想着老家的花椒快要成熟了,我的心也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因为我知道,父亲年迈体弱,已经不起这些重体力活的折腾了,所以我就早早地告知父亲,今年的花椒再不要像去年那样一个人去...
中秋月圆,情满故乡
今日中秋,晨光柔柔,秋风飒飒,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手中紧握的,是前一晚在广场上和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月饼、点心和面包等中秋节礼物,它们不仅承载着节日的喜悦,更寄托了我对家父的无尽牵...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朝月圆时。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越过枝头,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供人们祭月赏月,千里传...
十五的月儿十六亏
月亮以它亘古不变的规律照例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例将明亮的清辉洒向无边的大地,而洒在老家院子里的月光看上去宛如洒上了一层盐,晶莹而柔和,我仿佛也闻到了一股盐的清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如醉如痴的感觉。在这么...
- 控制面板
- 最近发表
- 最新留言
-
- 学校温馨小故事,创作不易,支持一个,谢谢。
- 故事记录了温馨幸福的生活,很感动,谢谢。
- 感谢网友的故事,用文字记录美好的人生。
- 五十年前,我在天水县一中读初中,王煜老师代过课,后来他当了副校长。昨晚突发奇想,在网上查询,一个是天水小学语文老师张健(小学名称名字忘了,只记得学校在北道阜),一个是天水县一中的马玉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好像刚结婚,一个就是王煜。张健老师身体不太好,不知道还在不在,马玉花老师现在应该有70岁了。
- 美丽的邂逅,在美还是故乡美!
- 感谢郭明祥老师,给于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深情厚意的描绘!
- 现在还是小康就是四菜一汤
- 这幅这些画画的非常棒
- 画的非常棒
- 葫芦河公园的早上鸟语花香,风景宜人?
- 文章归档
-
- 2024年11月 (4)
- 2024年10月 (472)
- 2024年8月 (129)
- 2024年7月 (71)
- 2024年6月 (35)
- 2024年4月 (4)
- 2024年2月 (16)
- 2024年1月 (62)
- 2023年12月 (736)
- 2023年11月 (744)
- 2023年10月 (511)
- 2023年6月 (3)
- 2023年3月 (12)
- 2023年2月 (162)
- 2022年12月 (155)
- 2022年11月 (511)
- 2022年10月 (69)
- 2022年9月 (39)
- 2022年8月 (121)
- 2022年7月 (362)
- 2022年6月 (130)
- 2022年5月 (717)
- 2022年4月 (558)
- 2022年3月 (470)
- 2022年1月 (60)
- 2021年12月 (15)
- 2021年11月 (163)
- 2021年10月 (62)
- 2021年9月 (79)
- 2021年8月 (3)
- 2021年7月 (4)
- 2021年5月 (17)
- 2021年4月 (131)
- 2021年3月 (152)
- 2021年2月 (86)
- 2021年1月 (472)
- 2020年12月 (253)
- 2020年11月 (59)
- 2020年10月 (5)
- 2020年8月 (9)
- 2020年7月 (78)
- 2020年6月 (146)
- 2020年5月 (15)
- 1970年1月 (1)
- 标签列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