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堂/“致富树”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老山村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千户镇的西部,全村共有238户、1104人,贫困户191户、906人,特困户40户、194人。耕地面积2418亩,截至3月15日,农民纯收入2415元。老山村党支部有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6人。
老山村主导产业以花椒种植、经商、劳务输出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技能型人才少、果园科学化管理水平低、田间道路交通不畅、文化室简陋、无卫生室、老山小学教职工办公条件差。
村委会同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村上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农民收入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该村群众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制定出实施方案,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走上富裕之路。
来到老山村,时光仿佛倒流,令人不禁思绪万千。在扶贫记忆一条街上,我们看到了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镶嵌在村头两边的文化墙上,一件件熟悉的物品——电视机、双卡录音机、钟表、农耕工具,让我不由对老山村人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肃然起敬。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眼前这些熟悉的老物件,便是过去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生活工具了。时过境迁后,这些老物件,以及它们身上发生的一个个故事,竟然成了一代代人的乡愁。眼前的情景,让我这个60后,一直沉浸在过去生活场景中:石磨、锅灶灶具、老式织布机,各种木质的箱子等,似乎还在散发着过去的人间烟火。电视机、双卡录音机、钟表、农耕农具,不同样式的木匣、老式的木桶、竹编的簸箕、鋬笼,以及各式搓衣板,老旧家电、古建雕花横梁、木工墨斗工具等,煤油炉子、盆盆罐罐、古井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其中最引人的是“三转一响”,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结婚时添置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那时的家庭有了“三转一响”,就好像过上“小康”生活一样,因此,成了当时的流行词,也成了大部分女性择偶时的彩礼标配。
文化墙上有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老山村人想把过去那个时代的民俗、农耕文化元素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让每一位亲历者能从中找寻到逝去的记忆,同时也让后辈儿孙们珍惜当下的生活。老山人将农耕文明的展示和寻找乡愁记忆结合得如此完美无瑕。
不仅如此,老山村还建立了“党员网格责任区”。一面文化墙上还写着“知着若何?仁者若何?知者使人知也,仁者使人爱也。知者知人,仁者爱人。知者自知,仁者自爱”的大字,老山人对“知”的理解,对宽仁精神的追求,多么让人敬佩啊!
是的,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老山人在努力奔跑,他们都是追梦人。
作者简介:马新堂,女,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秦州区作协理事。天津《海河文学》杂志社编辑。散文、诗歌、评论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秋日的千户凉风习习,纯白的七月菊迎风摇曳,开满山坡,成为一道独异的风景。路人驻足观赏,惊艳叫绝,更让种植农户心里乐开了花。七月菊种植是田山村的扶贫致富工程,七月菊地里还套种着苹果,红艳艳的苹果像一个个...
云雾山位于秦安县西40多里的千户岭上。相传元朝有一位姓汪的千户官,因案获罪,株连其子,他的儿子为避免这一大难,出逃到千户岭后,改为王姓,隐居于此。后来他出任千户官,因此人们称此地为王千户岭。千户岭呈鱼...
老山不老·说一座山老了不过是林木更茂密、花儿更繁盛不过是山上叫老山的村子更年轻风,把一些事物从秋天带走包括格桑花与鸟鸣一片犁铧,从岁月的另一端被扯了出来在墨土岗上划出深深的印痕是镶嵌在文化墙上的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