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故城考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兴国镇,县城中心坐落的千年古刹兴国寺,在县内外知名度都比较高。历史上,秦安曾出现过一座兴国城,却鲜为人知。据《秦安县军事志》记载:兴国故城在县东北,与略阳相近,后汉初平略阳氐族首领阿...
写卫夫人,于我需要莫大的勇气,只因我不懂书法,字也写得不好看,所以,以我之拙笔为这样一位大书法家画像,实在忐忑。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夫人自小耳濡目染,成长为书法高手。卫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书法世家。卫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名。至唐代,江夏李氏还出现了李邕那样的书法大家。
以卫夫人为中心构建的这个强大的书法阵容成为中国艺术史上耀眼的星辰。我最感兴趣的是,艺术家的天赋与后天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理解?一个杰出人物对他身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毫无疑问,卫夫人的书法成就得益于其良好的家庭环境及遗传基因,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卫夫人的在家族中卓然而立。除此之外,艺术家后天的巨大付出也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卫夫人自幼习字,每天都在门前的泊池里清洗笔砚,久而久之,池水染成了黑色。卫夫人读书常至痴迷,即便是吃饭时也不停下,一次竟用馍蘸着墨汁吃光了砚中的墨。卫夫人常常在山上习字,石头、树皮等等所有能写的地方几乎都写满了字,大雨之后,石头、树皮洗刷一新,雨水和墨迹相混成为墨汁雨。
传说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艺术家的勤奋可见一斑。天佑卫夫人,赐其降生于笔墨之家;天怜卫夫人,赐其拥有灵慧秀颖;天惠卫夫人,赐其孜孜以求的刻苦精神。如此,才诞生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张怀瓘《书断》中说,李氏“甚推其叔母”。这话是有所指的。李式的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就已经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卫夫人18岁嫁与李家,当时李式还是一个少年,叔母的纵横才气必然辐射至李式,加之李式的超常禀赋,于是,卫李家族再添巨星。古代信息闭塞,好的书迹极难亲见,而且还有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一说,所以,卫夫人进了李家,使李式得以零距离观摩大家书作,这是李式成名成家的有力助推。
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唐张怀瓘《书断》载:“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拜于卫夫人门下,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
王羲之画鹅,眼睛总是画不好,便请恩师点睛,卫夫人点染之间,鹅飞冲天。羲之之悟性已是了得,师傅艺高一筹,师徒皆非凡人也。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书法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她在《笔阵图》里,首先提出“多力丰筋”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创见。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者微肉者,谓之筋书,读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
如果说,卫夫人在漫漫书海中一枝独秀,令诸多后来者掷笔自愧,那么,她之言传身教所产生的影响力就更令我辈高山仰止了。
恃才傲物几乎是所有艺术家的特点,因此,很多艺术家一生狂狷,一生孤独,给后世留下一个骄傲的背影,这一类才子,当然让我们仰视。但是,以卫夫人之才情,潜心治学的同时还能以己之功造就更多如她一样出色甚至超越自己的艺术家,这样的大家,更令我感佩。她留给后人的,不是一个郁郁独行的背影,她的身边星光灿烂,众星拱月,她就是那一轮明月。
“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东晋名士找到了归隐与为官的协调方式,他们注重的是一个人应该怎样返回到自己的心灵,他们试图将自己的内心和性情变得非常纯粹,毫无功利色彩。宗白华先生称晋人崇尚“人格的唯美主义”“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追求自然天真的人格状态,这种独特的氛围熏陶出了一大批深情超迈的东晋士人。书法作为体现这种风度的一种独特艺术,在彼一时期得到了最本真的张扬,卫夫人身处风流旷达的众名士人群中,她于一滴玄霜之间仪态万方,美轮美奂。
应该说,时代造就了卫夫人,卫夫人亦以自己的艺术才情回馈了时代。
李晓东,女,70后,甘肃天水人。秦州区作协主席。有百万字小说、散文、诗词曲赋发表。著有长篇小说《雪落秦州》、《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婚姻补丁》,长篇历史文化散文《风华国色》,个人散文集《花事·人事》。诗词作品均依中华新韵。
秦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兴国镇,县城中心坐落的千年古刹兴国寺,在县内外知名度都比较高。历史上,秦安曾出现过一座兴国城,却鲜为人知。据《秦安县军事志》记载:兴国故城在县东北,与略阳相近,后汉初平略阳氐族首领阿...
以前,老实说,我并不是怎么喜欢看戏的,尤其是秦腔,一则因为它习惯于“吼”,唱腔太粗犷;二则因为它总是喜欢“哭”,剧情太悲愤。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剧情。何况,从小到大,我从露...
渭水溅花,黄河翻浪,承载华夏文明的秦岭西麓,以“天河注水”的神奇传说,用启肇文明的神采,孕育着中华大地最耀眼的伟绩,创八卦、致笙乐、设婚嫁、开礼仪……从此,黄河流域鲜亮的文明之花,在悠悠的渭水之滨在滔...
菊花落尽,松落寒霜,严冬遍野凄凉;深壑鸦旋,风冷枝枯,浓烟漫诉悲伤;人间一度,音容宛在月下;忠厚纯朴,善良谦和梓桑;今别朝晖夕阳,三生石上铭刻尊姓;懿德厚道承慈,奈何桥边启幡扬航;虽大雪无影却寒已彻骨...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朋友间一般会互祝“快乐”以示问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就越来越让人过得“堵心”了。何以见得?因为不能再“快乐”了,一“快乐”就好像成了“文盲”,一“快乐”就好像成了...
四海升平龙献瑞,九州昌盛岁迎新。龙年的春节即将到来,龙年的春晚即将上演,而每年的春晚又都是人们非常期待的时刻。再也没有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围在桌前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来得更惬意了。听,在“噼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注重吃喝,过年更是不例外。瞧,什么鸡鸭鱼肉,饺子汤圆;什么蒸煮煎烧,烩炖炸烤;什么冷热兼顾,荤素搭配;什么馋嘴鲜鱿,田蟹炖酒……人们除了在自己家里施展厨艺精心制作美食...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它始于古代的“门神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人民祝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美好载体,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包...
小时候,过年时我们赖以解嘴馋的零食不多,虽然不知什么时候市面上也有了葵花子、大碗豆和麻子等不多的“干果”,不过,因为价格比较贵,多了家里也买不起。因此,我们通常会炒一些玉米或者黄豆等“小豆豆”吃。但我...
小年是我国汉族、满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小年也叫“灶神节”、“祭灶节”、“小年节”、“扫房日”等。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